概要:“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西方社会现代契约文明的重要组成。而近年来,社会信用缺失的不和谐音却极大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甚至影响着国家的对外形象和软实力。建议借鉴西方成熟的信用管理经验,结合我国国情进行创新,推进我国社会信用体系配套法制建设,建立完备的社会信用监管法律体系;增强法律对信用缺失行为惩处力度;明确各方监管责任,确保信用执法过程的公平公正;加强社会信用管理的创新建设,创造国家信用体系正常运转的法律环境。大幅提升个人和法人的失信违法成本,从根本上消除“不诚信有红利”的社会环境,使全社会(包括法人和个人)在各领域的行为回到诚实守信的正道上来,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备受重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
2014年1月15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构筑诚实守信的经济社会环境。会议原则通过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并要求,构建信息共享机制,在保护涉及公共安全、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信用信息的基础上,依法使各类社会主体的信用状况透明、可核查,让失信行为无处藏身。
这些都为我们国家信用体系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呈现一定的滞后性,缺少相应的法律保障。再加上国内信用监督机制不健全、失信成本过低等因素,社会信用缺失的状况屡有发生,如恶意拖欠和逃废银行债务、逃骗偷税、制假售假、非法集资等屡禁不止,已经成为阻碍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
由于历史条件和原有体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企业和个人缺乏信用意识与信用观念,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十分薄弱,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国际竞争格局的变化,迫切要求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加快信用体系建设。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逐渐成熟,企业之间的信用交易已成为现代市场流通的基本特征之一,信用经济的雏形开始形成。社会对信用工具的需求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各类信用交易规模迅速扩大,信贷消费和刷卡结算和已成为消费人群的新时尚。然而,当前我国社会诚信缺失问题也日益突出,商业欺诈、制假售假、虚报冒领、恶意透支等现象时有发生,而这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监管不力,为信用缺失泛滥打开了缺口。
1、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相关立法不完善。
为了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我国已出台不少相关法律法规,但仍存在立法不全问题,致使对不少信用缺失问题整治无法可依。由于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失信惩罚机制不健全,使得很多企业对诚信经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企业对产品质量把控不严、掺假造假行为、品牌信誉度低下、售后保障服务缺失等不良现象屡有发生。
另一方面,信用缺失的企业善钻法律漏洞,并且获取了短期的经济效益,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效应。例如,针对恶意欠薪问题,我们国家已有相关立法,但是对恶意欠债问题,至今没有引起法制部门的注意,至使恶意欠债问题十分严重。在立法不全方面还有,例如我国的《食品卫生法》不包括养殖过程。《产品质量法》不包括初级产品等。
2、已有立法对信用缺失的惩罚力度不够。
对信用缺失造成的问题本来应该给予严厉打击,目前我国在不少方面虽有立法,但惩罚力度明显不够。现有的诚实守信的法律法规不足以对社会或企业的各种失信行为形成强有力的法律约束,对一些失信案件的处理不能得到应有的经济和道德惩罚。
因此,守信者得不到有效激励,失信者得不到应有惩罚。企业进行信用风险管理得不到信息和服务的支持,信用风险无法有效地化解和转移。最终必然导致企业大量账款无法及时收回、坏账过高、拖欠成风和整个市场经济秩序严重紊乱。目前我国市场上出现的其他秩序混乱现象,如制假贩假、坑蒙拐骗、逃税骗税、走私骗汇等违法犯罪行为,归根到底也是对失信行为的法律惩处力度不够。
3、社会信用体系法制建设执法不严。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法制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但执法与司法方面的问题仍然客观存在,成为导致我国现行法律信用缺失的重要原因。对社会信用缺失的惩罚,即使有的已经有立法,但在执行过程中执法不严现象十分突出。如在对很多地方偷偷排污、违法违规的污染企业的处理中,讲情的、找关系的、打招呼的等等各种现象都会出现,而在地方保护主义的庇护下,最终导致以情代法、以钱代法、以政代法、以言代法,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后不了了之。
综上所述,目前社会信用体系配套法制建设的滞后,严重制约了信用交易规模的扩大和信用管理行业的发展,甚至影响了我国扩大内需和对外开放政策的执行,可以说,社会信用体系配套法制建设已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
1、完备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体系,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保障,因此首要目标是建立完备的社会信用监管法律体系,避免惩处社会信用缺失现象时无法可依的尴尬现状。
2、通过社会信用体系配套法制建设,对企业、个人失信行为进行明晰界定,同时明确监管责任,确保信用执法过程的公平公正。
3、建立全国范围信贷征信机构与社会征信机构并存、服务各具特色的征信机构体系,最终形成体系完整、分工明确、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社会信用体系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
4、加强配套法规建设只是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的方法,最终目标则是通过法律层面的约束与道德层面的提倡,形成人人自律、人人守信的讲信用的社会风尚。
在法律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法治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主旋律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信用的维系和提升需要法律的保障。社会各领域信用的缺失与我国信用法制建设存在缺陷有着密切联系。古人说,治乱世,用重典。当前社会各领域的信用严重缺失,只有通过加强法制,才能得到根本有效的扭转。在此建议:
1、建议全国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信用管理法》,并以此为基础修订、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市场经济是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的信用经济,目前,针对个人、企业和政府信用的管理,全国人大和得到授权的政府机关出台过多部法律法规,但在这个法律体系中尚缺少一部基本法,使得法律体系不够严密,不同法规之间也有相悖之处,影响了信用法治社会建设。具体表现是,我国尚未制定一部专门针对个人信用的法律,也缺少针对企业信用的基本法律法规,以及针对政府信用的制度规范。
全国人大应根据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暴露出来与信用有关的问题,对现有法律法规进行修改或调整。在相关诚信立法中要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失信成本;同时,还应该增强法律的执行力,对失信企业能在最短的时间进行法律惩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打击心存侥幸的失信者。
2、建立全国统一的征信系统和信用信息使用法律保障机制。
建议政府以推进落实《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为契机,以社会成员信用信息的记录、整合和应用为重点,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目前我国除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外,工商部门这几年建立起来的企业经济户口信息库应当为建立企业社会信用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数据库,可以考虑对企业的信用信息由专业化的独立的征信机构依法采集、调查、整理,并结合政府职能部门对企业动态监管的相关信息进行全面的整理评价,建立起企业社会信用数据库。
在建立征信系统、推动信用信息在全国范围互联互通的同时,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来维护和使用数据库内的信用信息,为规范信息共享建立法律保障,充分发挥信用信息对失信行为的监督和约束作用。
3、借鉴西方成熟的信用社会制度经验,结合中国实情适度创新,并制定具体的执行举措,从根本上消除“不诚信有红利”的社会环境。
以1860年美国纽约布鲁克林成立第一家信用局为标志,西方国家建立信用制度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征信系统和信用体系,这其中也有较为成熟的社会信用法律制度与管理方式,自然可以为我国社会诚信建设所借鉴、批判和吸收,进行中国化的改造。
作为企业文化核心要素,“诚信”在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内得到贯彻推行,也成为“哈弗”品牌建设的重要支点。但有些企业并不注重诚信建设,失信行为非常常见。对于这种情况,欧美等国外发达国家会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企业设置信用警示,同时利用信用共享提高不良信用企业运营成本,即通过外部的强制性措施促使企业重视诚信建设,加强信用自律,奠定法制建设的自觉意识基础。
因此建议我国政府建立失信约束和惩罚机制,对社会信用体系加强法制监管。政府相关部门应大力监督对外公开的有关信用信息是否真实有效,保护公平公正,对失信违法的行为应严惩。在此背景下,通过推行社会信用管理法治模式,以加强社会征信立法与强化社会信用执法等方式来维系和保障社会信用,已经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需要。
4、大幅提升个人和法人的失信违法成本,使全民在各领域的行为回到诚实守信的正道上来。
首先,要建立“失信成本”远远高于“守信成本”惩治机制,通过增大失信行为的法律成本和经济成本,改变“可以从失信中获利”的惯性思维,将失信者淘汰出局或让失信者得不偿失。
其次,国家职责部门应牵头搭建有权威性的信用曝光平台,注重消费者对企业的信用评价,弘扬宣传诚信企业,揭露失信企业。
最后,加大对该类案件宣传力度,通过对失信行为的揭露、传播、预警,让失信者付出沉重代价,让守信者获益,在社会上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舆论氛围。
5、建议政府进一步加强政务诚信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
按主体不同,社会诚信可分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个人诚信三部分,其中政务诚信在社会信用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这是因为政府不仅是社会信用制度的制定者、执行者和维护者,也是公共信用的示范者。如果政府不讲诚信,企业诚信就难以做到,个人诚信就更无从谈起。通过加强政务诚信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并以此推动企业建立和完善内部信用管理体系,并以诚信经营作为企业文化的基础组成成分,切实提升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能力,完善社会诚信建设。
6、建议国家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培育信用文化和信用道德。
法律制度和道德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国家在建设社会信用的法律体系的同时,还应该加强社会信用的道德建设,将诚信视为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条件之一,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加强诚信法制建设,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推荐][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