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这场拉锯战中,2015年新能源汽车上演了一次“大跃进”式的增长。据中汽协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40471辆和331092辆,同比分别增长3.3倍和3.4倍。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54633辆和247482辆,同比分别增长4.2倍和4.5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5838辆和83610辆,同比增长1.9倍和1.8倍。
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
截止2015年底,从2012年到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已达到440024辆,对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中所提出的“到2015年,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的目标计划,虽距离目标完成相差约6万辆,但考虑到12年和13年前两年保有量仅有3万辆的基础上,一度被业内人士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通过后两年的强势逆袭,如今已经勉强到及格线。尤其是2015年,超额完成了年初预期的20万销量目标。
销量数据的背后,新能源汽车真的成功逆袭了吗?还是仅仅只有“虚火”的表象?在向下一个“500万目标”进军的路途中,新能源又将面临哪些隐忧,或许认清楚自身,远比急功近利的“大跃进”更为重要!
新能源汽车是“虚火”吗?
说实话,2015年新能源汽车能完成33万辆销量,的确出乎了太多人的预料。但更为蹊跷的是,中汽协数据公布的1-10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只有171145辆,就当所有人认为这一数据不会有太大波澜的时候,后两个月居然完成了约16万辆的惊天大逆转,几乎占到了全年销量的一半。如果排除玩数字游戏的可能性,难不成大家的觉悟提高了,都赶在年底开上一辆时髦的新能源回家过年?此外,另据工信部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产量仅在12月就达到了近10万辆,同比增长3倍,占全年产量的26.33%。这难道就是所谓的年底冲量吗?
在消费结构上,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比例不高。据粗略计算,新能源的消费结构中,私人购买部分跟商用部分大概以50:50的比例持平。按此比例,在目前44万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中,就要砍掉一半,其私人购买部分约为22万辆。另一半则是以分时租赁、新能源租赁公司以及政府、公共用车进入了商用领域。
在消费地域上,由于受基础设施、政府补贴、限行限号等因素影响,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会把新能源汽车作为购买对象。再往下一点,推广难度较大的二三线城市,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几乎只限于商用。至于四五线城市,则是更本不会把新能源汽车作为考虑对象。
所以不管是蹊跷的销量数据,还是从消费结构和消费地域来看,新能源汽车目前只是“虚火”的说法都是比较切合实际的。除了虚火之外,它还有很多过度发热的症状,这是病,得治!
中国新能源“世界第一”?
在汽车发展的100年长河里,中国汽车好比是金字塔的最底层,即便逐渐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但论技术和实力,却被金字塔顶端的大神们甩了几条街。直到新能源汽车的出现,占在同一起跑线后,让一直被打压的自主品牌终于看到了希望,新能源汽车也一度为认为是自主品牌实现“弯道超车”绝佳机会。
中国自2009年开始推广新能源汽车以来,开始一直不被市场所接受。在2013年之前,最好成绩为年销17642辆。近两年,在政府的“襁褓”下,新能源汽车在公交车、出租车、私人用车等领域出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并在销量上呈现几何倍数的增长。截至2015年上半年,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新能源汽车第一大国。但这仅仅代表在量上的领先,并非质的超越。
在技术上,电动汽车打开了时代的技术壁垒,极大的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汽车制造国家的差距,某些人或某些企业开始鼓吹我国的电池技术有多了不起,甚至领先于世界。但在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关键“三电”——动力电池、电机、电子控制等关键零部件性能尚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系统集成能力不强。同时,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制造装备和试验测试设备基本依赖进口,国内企业在打通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链的关键环节仍需努力。
此外,新能源汽车并不是单纯更换动力那么简单,汽车设计、工业技术和做工质量仍然是无法绕开的话题。国内车企在传统汽车上面暴露出的历史遗留问题,毋容置疑将遗传给新能源汽车。而且这些问题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我国跟欧美日等汽车强国的差距继续存在的代沟。
从市场角度上看,2015年的纯电动车中的A00级车占比达63%,且A0级成为纯电动乘用车的绝对主力,这两类组合的经济型电动车成为主力,标志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仍处于初级发展水平,所以就算是做到了“世界第一”,这个第一又有多大含金量?
“襁褓”之下隐忧几许?
有人说新能源能让空气变美好,有人说新能源能够弯道超车,还有人说新能源是本世纪最大一块蛋糕,但梅卿认为新能源更像是“襁褓”之下的“畸形胎儿”。
相比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多了一层“襁褓”。新能源汽车发展是世界性话题,在被寄予改善空气质量的使命后,自新能源汽车诞生之日起,就跟各国政府系上了一根脐带,靠政府源源不断输送养分而生存。
据了解,为了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美国、德国、日本、韩国、挪威等很多国家都有新能源补贴政策,比如日本将给每辆燃料电池汽车提供至少200万日元(约合11.18万人名币)的补贴,韩国济州岛居民购买电动车,可获得来自韩国中央及地方政府的230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13.3万元)的补贴。作为大力提倡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中国,除了享受不限号、不限行和免购置税等诸如政策利好以外,其补贴力度也是相当给力,比如购置一辆众泰芝麻E30,明码标价17.98万元,但在扣除国家补贴、地方补贴和企业补贴后,终端售价变成3.28万。在如此高额度的补贴之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开始变得“畸形”起来。
首先是业态的畸形。从去年新能源车的公告目录上看,15年新能源车的产品目录达到1857个,较此前一年净增1244个,增长了2倍有余。15年申报新能源车型公告目录的160家企业中,专用车企业达到99家,客车企业达到77家,而乘用车仅有24家,其中一些之前闻所未闻的企业也进行了产品申报。如此多的企业渴望被襁褓保护起来,是准备老老实实造车?还是想分食政策补贴的蛋糕?
其次是产品的畸形。一方面,随着大量车企的涌入,在急功近利的心态下,越早推出市场意味着越能抢占先机。在这种心态下,导致目前市面上的新能源车大多数以山寨车和改装车为主,使得其产品外观、续航里程以及整备质量上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另一方面,在私人乘用车方面,不少车企仍然拿不准新能源是否会大卖,为了节约成本大都选择“留一手”,拿出市面的车型大多以短轴距的A0级为主。这就造成了一个怪现象,大家都在讨论新能源,但新能源里面能够让人看得上眼的明星车在哪里?
最后是市场的畸形。在消费结构上,市民目前还处于购买一辆A0级小车来试水的阶段,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要能分食蛋糕,管它是小车还是大车。基于这种心态,新能源私人乘用车可能会在很长时间停留在“A0级制造”的怪圈;另外必须吐槽的是产品价格,一辆众泰芝麻E30可以卖17.98万元到底依据何来,电动化已经将汽车由原来的上万个零部件降低到几千个了,难道就因为自己叫新能源就该如此任性吗?还是在“襁褓”之下就有了底气!
不可否认的是,新能源汽车从0到40万,其中必然经过了无数人的汗水和心血才成达成。不过40万顶多只能算是看到了胜利的曙光,还没有到停下来的庆祝的时候。而且这一数字的达成,还在是“襁褓”保护之下完成的,如果做做减法,没有了这层“襁褓”,新能源们还能过得如此滋润吗?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推荐][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