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们都热衷于把汽车产品根据地域的不同划分为欧洲车、日本车、美国车、国产车等等。而根据生产地的不同,汽车产品其实也分成了几大典型的设计流派。比如说欧洲车更注重于外观造型并讲究整体比例的协调,所有的工程设计工作都要为造型服务,所以在造型方面,欧洲汽车设计的确是要比其他的派系来得更有设计感。当然,笔者在这里说的是原汁原味的欧洲设计。即便是入门级的欧洲车,整体看上去也要比同级别的其他派系车要来得更为高档,这就是为什么大批的汽车设计师会非常热衷于欧洲的设计潮流。再比如说日本车,相比于欧洲汽车,日本车显然会更加重视工程方面的细节,以工程设计为主导,所以日本车留给人们的印象往往就是皮实耐用并且非常易于维修。
实事求是的讲,日本车显然会对汽车工程师更具吸引力。理由很简单,日本国狭长的地域特性以及自然资源的匮乏使得日本国内的汽车设计会更多的去考虑到成本、工艺以及设计之间的平衡。而这种平衡的设计也就是我们一直说到的精益化设计理念。相比于欧洲车,日系车更热衷于用设计去迁就工艺,而欧洲车则非常热衷于用工艺去迁就设计。所以就工程设计和造型设计匹配的角度来看,日系车显然要有更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其实在汽车工程师的圈子里一直流传着的一个段子就可以很好的说明这种差异,当一群汽车工程师拆开一辆奔驰,他们惊呼的是怎么可能这样!而当这群汽车工程师拆开了一辆丰田,他们惊呼的是原来是这样!
好,先来看空间的功能性设计。
说到车辆的空间功能性设计,就不得不提到日本的K-car以及MPV。这一类车型得益于规整的外观轮廓而获得了非常实用的内部空间,同时在内部空间的布置上也体现出了符合当下日本社会日益老龄化的现实状况,提供了极为宽泛的改装空间和应用领域。
空间设计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笔者在这里选取本田StepWGN为例来进行陈述。本田StepWGN是一款主打日本市场的中型家用MPV,整车造型更多的服从于实用性,其采用了方正的外观轮廓、四轮四角的布置,尽可能多的拓展车辆内部的乘坐空间。那么细节亮点在哪里呢,首先本田StepWGN采用了全平的低地板设计,顾名思义,就是门槛纵向尺寸尽可能的减小,同时从前地板一直到后地板均采用纯平的布局。这样一来无论是家用装载物品还是未来改装成福祉车方便于轮椅的上下,都有着极大的优势。另外一点,低地板的设计也使得本田StepWGN的纵向空间得到了大幅度的拓展,那么在进行座椅坐姿布置的时候就可以更多的考虑到舒适性的需求。
另外,和所有这一级别的日系车一样,本田StepWGN也采用了大面积侧窗的设计,侧窗面积几乎占据了整车侧面投影的一半,而且行李箱小窗还特意进行了纵向尺寸的增加,让后部的侧窗面积几乎占据了侧面投影的三分之二。这样的设计优势就在于提升车辆内部空间的通透性,在有限的空间内进一步提升乘员的空间感官。而行李箱小窗的下移则是为了满足福祉车改装后的乘客空间需求。再一个方面,这款车型的后备门采用侧开式和上掀式两种开启方式,在狭窄的停车空间内可以使用侧开式的模式以节省空间,而在需要转载大型物品时则可以采用上掀式的开启方式。
而无论是低地板的设计、大面积的侧窗面积以及双开式的尾门,这一类设计都是在欧洲的MPV设计中非常非常少见的,特别是低地板和大面积的侧窗。这一点大可以通过大众T6的产品特性来进行一一对比。而这些精益化的设计理念也的确源自于日本国内所习惯的用车方式。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一个问题,汽车空间的功能化设计一定要切合当地市场的用车习惯和社会现状。而全球化的车型并不见得会是最合适的选择。眼下,国内的家用MPV市场同样也呈现出了井喷的态势,那么在MPV的设计上,日系MPV的一些理念是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现实的参考意义的。
接下来,咱们来看工程的精益化设计。
纵观最近几年发布的一系列日系新车,特别是以丰田为代表的日系新车,绝大部分的产品都采用了极为怪异的前脸造型,也难怪在丰田新一代埃尔法亮相时还引起了业界对于日系车设计缺失的大讨论。不过,当我们抛开造型因素去看这些车型的工程设计的时候,却是能够让一众汽车工程师们感到脑洞大开。
我们仔细来看这些日系车怪异的前脸,虽然异形的特征元素非常之多,但是从分缝的布局以及特征轮廓的点缀来看,怪异的特征轮廓并没有提升整车外观的匹配难度,同时也没有增加因为怪异的造型而导致的零件数量上升,极大的控制了整车的生产成本。
以新普锐斯为例,说实话当笔者从官图上第一次看见这张前脸的时候真心为匹配工作捏了一把汗。以新车的前脸构成来看,匹配难度最困难的地方就是异形的大灯,因为这个异形的造型直接导致了匹配面过多。就拿大灯和前保险杠面罩的匹配来说,这个造型直接导致了四个匹配面的出现,同时在尖角的位置还有引擎盖,三个零件的倒角出现在一个位置必然会出现一个小洞。
不过,在看了实车以后,真心是让笔者佩服这种精细的设计。首先,大灯和前保险杠的四个匹配面其实并不是在一个面内,通过特征轮廓的点缀将上下方的两个尖角后撤到保险杠面罩后方,如此一来,面差就不再作为该匹配面上的一个衡量维度出现。同时这种部分后撤的设计也避免了特征轮廓在两个零件上的出现,将可能出现的匹配风险隐藏到了台阶面的不可见区域内。说白了,就是把要匹配的元素数量减少。而引擎盖、前保险杠面罩以及大灯的尖角匹配怎么做的呢,通过保险杠上的一道特征轮廓,将三个零件在一个面上的对接变成了大灯和引擎盖的对接,然后再和前保险杠进行对接,将三个零件放到两个平面内进行匹配,完全避免匹配风险的出现。
再来看前保险杠的构成,乍一眼看上去新普锐斯的前保险杠元素颇多,又是中格栅又是小格栅的,但是我们注意到,每一个特征元素都是独立存在于前保险杠面罩上的。那么这从工程上又有什么优势呢?首先极大的减少了零件的构成数量,由于所有特征零件均以前保险杠面罩为基体进行装配,所以特征零件之间就不再需要进行分件以满足安装需求。其实仔细数来整个前保险杠的构成也就是一个面罩、一个雾灯、一个中格栅、一个车标饰板。其次当然就是降低了工艺难度,大家都基于一个基体进行安装,而且安装方向都是从后往前,匹配风险也有所降低。所以新普如斯虽然前脸特征元素较多,但是并没有对成本以及工艺难度造成太大的影响。这样的例子在东京车展的展车上还很多很多,用设计迁就工艺和成本,这一点也是非常值得我们的自主品牌去学习的。
最后一点,就是日系车的设计所体现出来的人车社会关系的构建,除了前面讲到的为了满足老龄化社会而进行的细节设计外。对于不同地区提供不同的车型的做法也是非常值得我们的汽车产业去思考的,比如大部分在日本本土销售的车型都会提供四驱版的车型供北海道地区的消费者选择,这其中甚至会包括K-car以及小货车。汽车设计紧跟社会发展本身也是汽车精益化设计的一个大方向。
那么对于眼下正处于追赶阶段的中国本土汽车品牌而言,要从根本上改善中国本土品牌汽车产品力表现孱弱的短板并降低研发制造成本,抛开些成见,日系车在工程阶段的精益化设计还的确是一门值得我们去好好学习的学科。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推荐][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