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廉价车概念图
廉价车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依笔者理解:5万元左右,中国一般消费者买得起,比摩托车贵一点点,扔掉自行车踮起脚够得着的那些车。廉价只是相对概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许,7、8万元,甚至10万元的车也将进入“廉价”的圈子。
在中国,廉价车市场有两大特点:一、叫好不叫座,不管怎么吆喝人们就是不出手,宁可跳起来买“有面子”的“贵车”,也不“踮脚”。总之,车是个头越大越好,动力越强越好,配置越高越好,外观越阔越好;二、为中国品牌包揽。数据显示:去年,B级车、A级车销量前10皆为合资品牌,销量冠军年销30万辆以上。相比之下,廉价的A00级车,销量第一名月销只有几千辆,最少的不足百。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A00级车有过增长,但好景不长,2011年又开始下滑,去年一年全部销量仅为29.92万辆。说到廉价车,在中国,成功的案例不多,失败的却不少,月均销量200余辆的“达路特锐”最终于2006年被迫停产;此后,森雅步“达路特锐”的后尘,怎奈销量始终处于“冰点”……这似乎是一个怎么点也点不着的市场。
以往看,巨头们的强项在豪华车、中高级车、中级车,独独不在A00的廉价车,为什么“屈尊”看好中国的廉价车市场呢?前车之鉴,难道跨国公司一时头脑发热,还是钱多了没处消耗?全球销量前三,美国通用“下手最重”,将投资50亿美元联手上汽集团共同开发全新平台和新车型。大众集团也“大动干戈”,确立了“廉价车”计划,着重针对中国市场。至于丰田,廉价车产品储备丰富并坐拥廉价车行家大发,若中国市场有需求,可随时引入一揽子车型……不只三大巨头,铃木、现代、福特、日产……皆对小车市场“大动干戈”。
事情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因为,市场变了。
最“致命”的是需求在变,或者说一定会变,在汽车属于梦想的时代,其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买车一定要大、要靓、要三厢……“个头越大越好,动力越强越好,配置越高越好,外观越阔越好”的需求构成市场的基础。当今天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的时候,车更倾向于实用,象征意义变了。
快节奏的今天,每个人都想拥有自己快捷的代步工具,中国市场蕴藏着无尽需求,这是事实,但这种需求面对三大绕不过去的阻碍:一、空间,到底有没有足够多的路?有没有足够多的停车位?随处可见的拥堵状况看,显然处于失衡状态,不然,怎会有那么多的城市限行限购,如此,占用空间相对比较小的A00级车显示出优势;二、环境,A00级车不一定最环保,但排量小更容易做到排放少;三、能耗,这个就不用多说了,车子级别越高一般而言能耗也越大。日本可谓是轻车(K-Car)世界,该国汽车销售协会联合会与全国轻型汽车协会联合会不久前发布上半年十大车型畅销榜。前十车型7辆是轻车,另2辆是混合动力车,剩下的本田飞度其销量的大部分也为混合动力车型,这种车型组合和2014年一致。k-car概念提出于二战结束后,标准为:长宽高分别不得超过3.4m、1.48m、2m;排量不能超过0.66L。当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具体情况,但是,中国廉价车市场未来也不会太含糊。
长远看,廉价车市场很大,大到超出人们的想象,这是巨头重金砸向廉价车的原因之一。还有,廉价车一直是中国品牌天下,也许,在巨头眼里,中国品牌缺少国际背景,虽然发展迅猛,但尚年轻,该细分市场相对容易进入……廉价车价格虽不高,一旦形成生产规模,利润却不“廉”,这也是巨头们觊觎日久的原因。
巨头重金砸向廉价车市场,中国品牌咋办?传统市场,中国品牌不乏廉价车行家,这个市场绝对不能丢。另一个角度看,丢掉了廉价车市场还剩下什么?!呼吁汽车产业应该成立一升以下“小车协会”,抱团取暖,有规划地发展和振兴廉价车,否则将会面临残酷的现实。分析人士预测,到2030年全球每年轻型车的销量将达到1.30亿辆,远超过现在的8,800万辆水平。新兴市场将贡献绝大部分增量,其中,中国市场将占据4,000万辆。
廉价车市场山雨欲来风满楼。中国品牌在做什么?在考虑升级,向大排量进军?B级车、A级车市场已是外国品牌世界,中国品牌的核心生存空间——廉价车正在受到挑战,怎么办?我们无法阻止巨头进入,对于消费者而言这不是坏事,市场会出现更多、更价廉的代步工具,中国品牌做强自己是唯一的选择!
廉价车价格低,但不能是以价低取胜,需要注入时尚、个性、高科技等元素,从而改写市场格局。面对新需求、新变化,中国品牌应该做些什么?巨头们在为未来投资,我们应该思考些什么,又将这些思考变成怎样的行动?规模是巨头们的诉求,一旦大规模小车来袭,中国品牌生存空间在哪儿?巨头看来,这些(新兴)市场消费者需求变化很快,小车是机会。我们怎么看?怎样平衡现实的减排和遥远的新能源梦想?有行业专家认为,发展小排量微型车和新能源都是解决环境、能源问题的出路。其中,最立竿见影的就是发展小排量A00级车。目前,中国品牌的市场份额不足40%,假如失去核心的廉价车市场,会不会仅剩下20%?我们要不要一味地去升级,向着“大车”进军,从而消耗更多的资源、人力,将核心市场拱手相让?
回顾过去,我们是否对小车重视不够?以合资合作的方式引入廉价车品牌,最终的结果会如何?A、B、C级车市场不是我们的强项,那么,在廉价车——我们传统的、核心的、几乎“包揽”的市场,能否守得住?当外国品牌义无反顾进入的时候,我们怎样保持自己的优势?这是中国品牌最后一道防线么?如果是,怎样守住?守住以后又怎样转守为攻?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推荐][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