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中国汽车工业变革的一年:政府部门加大了汽车业反垄断调查,豪华车降价、降低零部件及服务的价格应对反垄断调查;合资品牌继续进行产品、渠道的下探,抢滩三四线市场;而中国的自主品牌则进行着技术、品牌的升级与整合,却遭遇了市场占有环比“十二连降”的阴霾……
接下来,这场变革将愈演愈烈,从过去的“粗放式”发展转向“精细化”是趋势之一,无论是自主品牌还是合资及豪华车品牌,“掘金”当从发掘细分市场的需求开始。中国汽车市场的“高速增长”时代一去不复返,增速放缓使得很多汽车经销商经营遇困,品牌要做的工作之一就是优化、梳理渠道,实现尽可能多的经销商盈利,或者减少亏损而永续经营。
随着合资品牌不段下探,在中低价格段,车企的利润越来越低,新一轮的竞争在10万~20万元区间,在这一范围内找到固定人群,细分市场成为各个主机厂特别是自主品牌的关键,如何实现聚焦策略是各个自主品牌的关键考量,例如长城汽车就将自己精准定位于打造高性价比的SUV,奇瑞和吉利也开始了其品牌“瘦身”策略。
找准定位后,提振中国汽车产业依旧靠技术创新。技术突围不能是搭空中楼阁,借助市场换技术是不可持续的,带来的繁荣也是虚假繁荣。像长安汽车,过去一直在埋头修炼内功,在技术创新方面有着自己的长远规划,在今年自主品牌普遍遇挫时,似乎未受牵连。
中国汽车业的技术突围,不妨借鉴一下中国的航天工业模式。中国航天业起步之时,基础工业薄弱,技术落后、人才急缺,而国外又进行“技术封锁”,一方面自力更生根本技术,另一方面将军品实现民用化转变,最终靠独立自主取得了今天中国航天业的成就。
过去各大汽车企业在技术研发领域都进行了大量的投资,购买了一部分国外的平台技术等,但是拿来的技术可持续性还是存在问题。未来在技术领域,建议几大汽车集团间进行联合攻关,共同开发,共同享有研发成果的知识产权,比现在靠单一企业研发效率要高很多。但是这方面突破各个公司的地区政府利益,条块划分等问题要做的工作还是很多。
目前汽车产业的投资大多围绕着低碳化、信息化、轻量化与智能化进行,这是除核心技术之外,汽车产业的新市场机会。在智能汽车领域,自主研发智能设备ADAS及联网车技术是中长期实现的方向;而无人汽车始终不是重点,因为不论在技术上、伦理上还是法规化,存在着重重阻碍,不要抱任何幻想。
总之,中国的汽车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必须脚踏实地地做研发,光靠集成和合资引进,未来还是会有不确定的风险。
作者系罗兰贝格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合伙人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推荐][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