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新能源汽车

政策制定需怀敬畏之心

2014-08-10 18:28:22 零排放汽车网-专注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节能汽车等新闻资讯 网友评论 0

政策制定需怀敬畏之心,,,最近,汽车业的一纸公文,让很多人拍手称快——8月1日,《工商总局关于停止实施汽车总经销商和汽车品牌授权经销商备案工作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出台,宣布自10月1日

最近,汽车业的一纸公文,让很多人拍手称快——8月1日,《工商总局关于停止实施汽车总经销商和汽车品牌授权经销商备案工作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出台,宣布自10月1日起停止实施汽车总经销商和汽车品牌授权经销商备案工作。说白了,就是准备取消此前的“经销商卖车必须取得整车厂家授权”这一早就备受诟病的政策核心,破除整车企业在汽车流通领域一枝独大的局面。

在最近汽车业反垄断情绪和行动频频爆发的背景下,新政策的实施被冠上了“顺应民意”的名号;但仔细想想,政策思路的变动也让人倍感沉重——我们固然可以为“浪子回头”叫好,但我们更应该呼吁从一开始就别犯错误。

此次新政所针对的是2004年年底出台的《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规定,同一汽车品牌的网络规划一般由一家境内企业制定和实施……境外汽车生产企业在境内销售汽车,须授权境内企业或按国家有关规定在境内设立企业作为其汽车总经销商,制定和实施网络规划。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外资车企一般都在中国设立企业作为总经销商。

不可否认的是,《办法》出台的初衷是为了规范市场秩序。彼时,由于进货渠道繁杂,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汽车销售领域存在“散、乱、杂”的现象,有形市场、4S店以及大量无资质的汽车销售店并存,消费者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有些消费者买车后,甚至连卖车人都再也找不到。而《办法》的出台就是为了规范市场,通过品牌授权经营,可以在消费者权益受侵害时追溯到厂家。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办法》开始越来越多地受到质疑,相关政策部门对此也颇为“头疼”。比如,商务部机电和科技产业司一位官员就曾坦陈,《办法》暴露出不少缺陷——目前国外汽车厂商通过总经销商在国内销售的模式占主导地位,而总经销商作为产品、品牌、维修等一些核心资源的提供者,形成对进口汽车销售环节的绝对控制和垄断,令经销商与进口商地位严重不平等。后果是由外资垄断的进口车资源和终端网络的弊病越来越明显,最终导致进口车销售价格和维修价格居高不下。

而现在,《公告》的出台说明,相关政府部门终于要对上述“不公平”现象“开刀”了;实际上,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办法》本来就是个不该仓促出台实施的政策,因为其不具备应有的严密性和可持续性。《办法》实施之初,市场的混乱局面其实可以分类进行治理,或施以重罚、或责令关张、或引导梳理、或通过统一标准约束市场行为,而不该“一刀切”,人为地为整车企业创建了一个“集权”平台,“拔苗助长”式地想把存在于中国汽车市场几十年的固疾一夜之间消灭,最终造成如今汽车销售链条上不均衡的发展格局,最后吃亏的反倒还是消费者。

中国市场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汽车市场“老大”,但中国汽车市场的混乱、复杂局面却与这一市场地位严重不匹配,除了消费观念有待成熟以及企业自身的问题之外,一个不得不说的原因是,我们汽车市场的“有序性需求”,得不到政策“有序性出台”的支持。

回想2008年金融危机之时,中国相关政府部门为了稳定经济、扩大消费、刺激内需,极力倡导汽车消费,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消费政策,如“购置税减免”“汽车下乡”以及“汽车以旧换新”等。2009年和2010年两年,中国汽车业不负众望,立下奇功:让中国实现并稳定了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的地位,中国经济也在汽车等大宗消费品的拉动下逐渐企稳。

但两年时间过去之后,上述政策毫无商量余地地集体选择了退出,同时,北京的治堵政策又给汽车市场套上了另一个枷锁,并引发了广州、重庆等一线城市的纷纷效仿。不利因素接踵而至,销售困局自然在所难免,这种举措不单让汽车企业“呼吸急促”,更让很多汽车经销商“奄奄一息”。于是,在2011年的中国汽车市场“战役”中,汽车企业及经销商们虽然必须参加,却又都毫无胜算。

经过了两年的快速发展,任何一家汽车企业都想乘胜追击投放新车型、增加产能、扩张渠道,这原本就是一条合理的发展轨迹,突然,限制汽车消费的大刀砍下来了,迅猛的发展势头戛然而止。如此一来,已经制定出来的车型投放计划、生产计划以及因此而产生的渠道扩张,怎能不出现巨大落差?已经规划好的产能怎能不出现巨大放空?

类似现象在公务车采购领域也出现过。从2012年开始,政府或明或暗地开始将自主品牌推向公务车采购的前台,并力图把外资品牌全部挡在公务车采购大门之外。这虽然是个迟到的利好,但也足以让广大自主品牌欢欣鼓舞,并纷纷在产品、营销以及品牌推广上花费巨大人力财力进行布控。突然之间,今年政府一纸公文,取消了占公务车采购市场绝大部分份额的“一般公务车”,自主品牌又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心情再次跌入谷底。

公务车采购倾向自主品牌、反腐背景下取消一般公务车,这两项政策单独看都没有问题,但合在一起之后,却让市场情绪波动巨大、企业既有战略出现尴尬,究其原因,显然还是在于政策的协调性和宏观性不足,没有将市场放在首要考虑地位上。

总之而言,企业是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趋利性是任何企业共有的天性。而正因为如此,相关政策制定部门应该更好地研究市场规律和影响力,让政策出台更加有序化,更加具备可持续性。这也是能够让实力较弱的自主品牌获得更好发展的前提。

心情指数模块
digg
作者:周树远 来源:中国经营报

[错误报告][推荐][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