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最近几年虽然自主品牌乘用车的市场份额在持续下滑,但其中一些自主车企凭借SUV等产品的销量带动下,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应该来讲,这是可喜可贺之处,但如果就以因这类相低较高售价车型的销售拉动了其单车均价的上涨,就证明自已的品牌力提升了,则这种认识可能就有一点片面。
在笔者看来,单车均价提升与品牌力提升并不是互为因果关系。虽然品牌力提升,是可以促进单车均价提升;但单车均价提升,并不代表品牌力提升。
从目前自主品牌的单车均价来看,如果是纵向比较,确实其单车均价提升明显。但单车均价提升是因为自主品牌从只生产和销售低档车也开始生产和销售中档车了,如以前卖5万多块钱的车,现在能卖10来万的车了。说到这里,笔者想起此前自主品牌常说的“10万元天花板”,但笔者以为,所谓的突破“10万元天花板”,只是说明自主品牌能做级别更高一点的车了,与品牌力的提升并没有直接关系。
为什么说单车均价提升并不代表品牌力提升,因为自主品牌只是从纵向来看这个单车均价的提升,也就是说只与自己以往相比,而忘记了需要跟别人去比,需要跟合资品牌去比。的确,目前自主品牌借SUV市场旺盛需求这一东风,在单车售价上有效的突破了“10万元”的天花板,如在紧凑型SUV市场的自主SUV产品的售价已经能够达到10-15万元的售价区间。但问题是,合资品牌的紧凑型SUV又是在一个什么样的售价区间?从目前合资品牌的紧凑型SUV产品来看,15-30万元应该是大的售价区间,而一线合资品牌的紧凑型SUV产品的售价区间则能在20万元以上。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自主品牌紧凑型SUV产品与合资品牌同类产品比较,售价差在5万元甚至以上。
由此,从横向比较来看,在以往低档市场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产品之间的价格差距,并没有因为自主品牌能做中档产品而有所缩小,甚至从绝对价差来看,这种价差实际还是随着级别的提升而在拉大。因此,与合资品牌相比较,自主品牌的单车售价虽然提升了,但品牌力并没有提升。
也有自主品牌企业表示,由于旗下中档产品的热销,其目标消费群体也较以往不同。但在笔者看来,一方面购买自主品牌中档车的消费者一部分肯定是以往低档车的用户,一部分是首次购车的用户,而以往买的是合资产品,现在改买自主中档产品的消费者所占的比例并不会多。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以往买自主低档车的消费者还是现在买自主中档车的消费者,他们仍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追求性价比。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自主品牌的目标消费群体并没有实质性改变。这类消费者之所以从以往买低档车到现在买中档车,是因为毕竟当前中国汽车市场的一个重大特征就是消费能力的升级。
由此,自主品牌单车均价的提升并不代表其品牌力就一定提升,并不代表其目标消费群体的改变。
而在笔者看来,真正的要讲品牌力提升了,就必须去横向比较。如果未来自主品牌的产品与同级别的合资品牌产品之间的价格差有了实质性的缩小,则这才是自主品牌力提升的真正表现。
同时,笔者也认为,品牌力提升是一个需要时间积累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产品和服务等口碑的累积,不可能凭借所谓的创新的营销等举措就能轻易获得,这一点,自主品牌还是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目前一些自主品牌在谋求品牌向上突破的过程中,都喜欢向消费者传递一种其拥有高端品牌的基因,如目前自主车企都喜欢通过海外收购,品牌授权,自主合资等模式来展示其中高端品牌有来自于海外的品牌和技术背景,想以此来抬高自己的身价。但往往这样的一些概念在其不足的产品力等打击下,却变得不值几个钱。
在笔者看来,品牌力的提升靠产品力和服务水平等口碑的累积,而产品力和服务水平等的提升,则要靠车企产业链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提高。
因此,要想品牌力提升,自主品牌还是要回到建立与完善提高自己的产业链体系的原点上来,让体系能力来支撑品牌力的提升才是真正的王道。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推荐][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