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远
中国人有类比攀高的喜好,常常把身边一些自认为好的人和事与顶级事物类比,比如早年就有哈尔滨是“东方巴黎”之说,全国各地有很多当地的“王府井”、“南京路”;把有成就的IT人士称作“中国的比尔。盖茨”,把投资界的精英叫做“中国的巴菲特”等等。这样类比,能简洁明快描述出事物的特点,让陌生人马上能有一个直接的印象,但是“所有的比喻都是跛脚的”,也会造成定位不准的问题,比如汽车业略微强势的城市,就常常自比或被“他比”为“中国的底特律”;一些稍有特点的企业,就自比或者被“他比”为“中国的苹果”,“中国的乔布斯”等等。
我们不清楚中国有多少企业被尊称为所在行业的“苹果”,但是我们知道在中国“车圈”里,至少有三家企业自喻或者被“他比”为“汽车界的苹果”、“汽车业的乔布斯”。
中国不是美国,中国汽车业与美国汽车业更有本质不同,美国汽车是本土品牌为主,中国汽车是外资品牌为主;底特律是美国唯一的汽车城,而中国汽车业布局十分分散,中国不可能出“底特律”,中国任何城市定位为“底特律”都是不恰当的。
同样中国汽车业也出不了“苹果”,出不了“乔布斯”。
记得东风裕隆成立之初,裕隆曾自喻过“苹果”,因其合作伙伴,台湾的HTC在全球IT界都是有地位的,他们最早将一系列电子产品用在纳智捷上,自称汽车业的“苹果”,多少还能沾一点边。
还有比亚迪,在传统汽车方面和跨国公司有明显差距,但作为“电池大王”,为全球所公认,在新能源车,特别是电动车方面,也有很多创新,奔驰公司不耻“下嫁”,与其合资,看重的就是它的电池技术。至于最终能否真的成为“苹果”,需要实践证明,现在这样说说也无伤大雅。
至于将观致称作汽车业的“苹果”和“乔布斯”,显然是欠妥的,一定意义上讲,正是“汽车业的苹果”这种不恰当的定位造成他们当前的窘境。
苹果最大的特点是技术创新,是在“颠覆”中领先,根本上改变了手机的意义,的确是“老子天下第一”。而观致是做国际规范的东西,中国汽车业,特别是自主品牌,在产品研发上,本该按照国际标准流程做却没有做,或者做得很不到位,想“弯道超车”,走捷径,结果是欲速则不达。观致是按照“规矩办事”,“重回原点”,就是严格按照国际流程做研发。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创新,是“颠覆”,但和苹果的“创新”、“颠覆”不是同一个概念,更不在一个层次上。
将观致定位为
“中国汽车业的苹果”,反映了人们特别希望自主品牌向好的心情,但这却是观致力所不及的事情,是“跳一跳也够不着”的目标。去年日内瓦车展前后,媒体,特别是一些外媒,将观致捧到一个不恰当的高度,甚至称它“威胁”到宝马与奥迪,这种“捧杀”,一方面让消费者对观致有了过高的期待,另一方面也使观致自己定位不准。
能把车子做到“与合资公司产品同一水平”,观致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是把观致推向“苹果”的高位,消费者便要用“苹果”、“乔布斯”的标准来衡量它,显然这是“她”所不能承受之重,带来的必然是失望与不满。两个月上牌数仅32辆,“捧杀”原因之一。
当然坚持按“国际流程”办,在今天的中国车业并不容易,但还是不能将“观致模式”过于神话。这些年我虽然一直在力挺观致,但心中还是不免有些“打鼓”:观致这样与一家非汽车企业合资,就是好的模式?把精英聚合在一起,就能是最好的团队?
观致还是不要戴“汽车苹果”的桂冠为好。(本文作者为V讯网总编辑程远)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推荐][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